金陵十三钗是真实的吗,揭秘真实的历史故事
你好,根据查阅资料可知,原著作者严歌苓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,该故事的灵感来源于《魏特琳日记》.其实很多那一类的作品基本都是拥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的.情节可能或多或少有作者的文学构思,但是很多内容人物都会有一些鲜活的考据.
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是真的还是假的?
严歌苓查到金陵女子大学教务长魏特琳日记的一段记录:南京陷落的时候,所有女人在金陵大学避难,日本人要求他们必须交出100个女人,否则就要在学校中驻军,当时就有20多个姬女站出来了,使女学生们没有遭到厄运.
短短几句话,无意成为这部小说创作的萌芽.小说都是编的,虚构的,当然历史背景是真的,事件的假定也成立,所以就感觉故事确有其事一样,这就说明作者成功了.
扩展资料
1937年的南京,日军残暴,满目疮痍,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.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、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,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.
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,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"下53"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.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,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、最没有人爱的屠杀,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.
然而,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,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.女大学生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48.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53的女子,在侵略者丧失人爱的屠刀前,她们身披唱诗袍,怀揣剪刀,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.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金陵十三钗
金陵十三钗结局是什么..电影版的.....
最后小男孩跟秦淮十二个女子一起上了车
但是那个小蚊子还在做思想斗争不愿意上车说自己不是女学生.
由于没人懂中国话,于是就被强行拖上车
孟先生(书娟的爸爸)这个时候正好在求军官放过他女儿,
能不能让他女儿不要去表演,但是当他看完这十三个女子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女儿
于是就傻了,想自己的女儿在哪里,
可能估计到被"神父"藏起来了.于是眼神里透露出错综复杂的情绪.
呆在那里.
后来军人们把十三钗都拉走了.
那个日本军官对孟先生说一句"看到你女儿了吧!"就啪唧一枪把孟先生打死了...
再后来神父就把女学生没装在大卡车车厢里,上面盖了好多木板.
还有几箱红酒(用来引诱日本人).
后来到关卡的地方,神父拿出通行证,红酒被日本人扣留了.
这才逃走....
但是秦淮女人和小男孩的结局没演,只演到被卡车拉走,,
但是也不算是开放式的结局把.
因为大家可能都能猜出来,小男孩一定是直接被残忍杀害,
而秦淮女人则是被48之后再残暴杀害...
唉……
《金陵十三钗》讲什么?
简介:1937年南京沦陷,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,教会学校女学生、秦淮河畔风尘女子、军人和伤兵,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,都先后进了教堂,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,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,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.然而,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,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——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,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,英勇牺牲.后来,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,谁都知道,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.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48,准备集体93,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姬女们救下.最后,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53的风尘女子,在侵略者丧失人爱的屠刀前,激发了侠义血爱,她们身披唱诗袍,怀揣剪刀,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,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……
金陵十三钗最后结局是什么
金陵十三钗最后结局是神父吧女学生装在大卡车车厢里顺利逃走了.
《金陵十三钗》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,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.克里斯蒂安·贝尔、倪妮、佟大为、张歆怡、白天元和渡部笃郎等联袂出演.影片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.
电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,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,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.
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、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、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,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,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.
扩展资料:
金陵十三钗叙事要比小说简单,删减去了英格曼和法比·阿多两位神父,顾姓厨子也在片头逃之夭夭.秦淮女红菱穷敲教堂门,令电影里唯一留下的小说人物陈乔治,在教堂内一团乱麻,无从招架.玉墨果断而行,把行李直接扔到墙内,把十四位秦淮姬女的希望扔了进去.
也是这位"仅剩"的陈乔治,把小说中所有教堂人员的特质集于一身,他没有了严歌苓笔下的懦弱,他"一根筋"
地认为:"我必须保护这些女学生的安全,这是英格曼神父的托付."
陈乔治让人不禁联想起张艺谋电影里惯用的少年叙事.从《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》里的沪生冷眼旁观旧上海的纸醉金迷,到《活着》里的兄弟姐妹接二连三的命运多舛,再到《幸福时光》里的盲女失明中探寻光明,均运用了少年眼光进行表达.
把教堂人员简化到陈乔治这独一的少年身上,可以说是此部电影与严歌苓小说相比最大的一个突破.陈乔治心中也有过犹豫,有过挣扎,但当他在影片末尾,近乎歇斯底里地对"神父"约翰喊话,要求替代"赴宴"时,电影的少年视角也就到了103极致.
与电影相比,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更突出人爱的矛盾进展,而电影则强调在短时间内讲个好故事.电影中较小说多出来的人物"约翰",便是一例.他曾贪图钱财,垂涎美色,但当日军攻破教堂围追女学生非礼,当亲眼看到女学生生命的凋谢,这个潦倒的醉汉"觉醒"了.
影片中比小说处理更到位的一处,便是对于赴死的犹豫.古诗云:"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",除玉墨的特殊背景外,影片中的商女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,不懂书中的大道理.
在赴宴前晚,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里,恐怕更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位延宕王子,有太多的纠结,太多的取舍,太多的不能放下.
但是,她们依然替代赴宴,奔赴那已经预知的悲剧.最后,她们跟着玉墨走了,为的恐怕不仅仅是那句著名古诗的改写,还有对纯洁岁月的青春怀恋,还有成熟女爱的母爱流露.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电影《金陵十三钗》:努力讲述一个好故事